Scratch是由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针对5至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设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与开发环境,专注于用编程实现简单的动画效果。相比其他传统的编程语言,Scratch语言创建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少年程序员,它的宗旨是“创作和分享你自己的交互故事、游戏、音乐和艺术”,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Scratch软件交互性强,其素材表现力较好,它不需要像传统编程软件那样逐行地“敲”代码,而是通过拖曳已定义好的程序模块,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快速实现程序的编写,简单易学,使用Scratch制作动画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上传至Scratch的官方分享网站( httpalscratch.mit.edu)上,和来自世界全球的朋友们设计、分享、讨论、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完善自己的创意作品。


Scratch编程软件以其友好生动的界面,简单明了的编程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目前,超过150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在使用Scratch,它提供了40多种不同语言的版本。国外较早展开了对scratch研究和学习。下面是一副世界各地的Scratch 编程用户,颜色越深,Scratch 编程用户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颜色最深的部分代表美国的800多万用户。紧随其后的就是澳大利亚、中国、印度。


AI智能时代|少儿编程软件Scratch在国内外的发展

美国率先创建了scratchEd,并于2009年7月正式启动,美国每年5月14日都开展Scratch Day活动,主要是针对K12阶段的学生。美国一直关注关于Scratch学法及培养目标方面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Scratch开发团队负责人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的相关研究最具代表性。他认为Scratch不仅是一个学习编程的软件,还是一个可以表达思维方式的平台。Scratch能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问题思考与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欧洲在2012年开始建立本土Scratch技术社区,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了Scratch欧洲年会,探讨怎样把编程爱好者对Scratch的兴趣和热情发展到课堂教学中。在英国,多所大学开展基于Scratch的硬件研究,让学生参与产品研发,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英国也创建了scratch的学习网站learnscratch。

在日本,公益组织“Scratch一日本”促进了Scratch网络教材的开发,该网络教材以动漫制作为主。2013年9月,正式出版了针对中小学的Scratch教材,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讲授,并且提供程序设计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案例,“创客”文化开始在日本兴起。

我国香港地区关于scratch的研究可追溯到2005年香港青年协会就联合MIT开展了LEAD创意工程计划。该计划致力于为青少年推介优质的科技创作工具以开发创意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促进素质教育,scratch作为创作工具之一,被学生学习。台湾地区于2008年—2009年开始逐渐兴起scratch热潮。2008年起台湾各学校开始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课程学习,使学生接触到scratch的各类编程活动与教学,各县市教学与网络中心开始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


现在,在国内大陆地区掀起一股scratch学习、研究的热潮。国内对Scratch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Scratch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研究,以教学设计和应用为主。例如凌秋虹在《Scratch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一文中,针对将Scratch项目引进课堂的实施背景,做法,评价及创新启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Scratch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二是探索Scratch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毛澄洁在《在创作和快乐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一Scratch教育实践综述》一文中,对Scratch有利于培养学生3个关键领域的9种类型的能力做了具体阐述。

三是将其他科目与Scratch进行整合,例如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运用到数学或其他科目中。


此外,在一线教学工作中,国内对scratch的教学应用也随着教学者对scratch的不同理解与应用呈现出不同的流派,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特色,国内好多地方少儿编程已经纳入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升学考试。如在武汉、广东地区主要应用scratch进行儿童数字文化创作;常州、苏州地区重点应用scratch进行儿童趣味编程,并逐渐发展为由趣味编程到趣味创造;北京、温州、山东等地致力于融合scratch基于工程、艺术、研究的技术学习。 其整体呈现出注重技术应用于创意设计的整合,并在发展中逐步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