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语音助手入手,如何拓展业务范围?

智能手表、智能后视镜、智能音箱、智能耳机……在国内,很少有AI公司像出门问问一样,能够把智能语音助手部署到从室内到室外、从车内到家庭等多种场景,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音助手生态。出门问问用了6年时间才实现这一点。

但如果你观察出门问问过去六年的变化,就会发现从2012年出门问问成立开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产品发展方向和形式,其实都是集中在消费电子和智能语音交互领域。对于这样一家专注于C端的公司来说,用户体验、产品设计和服务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竞争优势。

不过,在今年5月的新品发布会上,出门问问除了带来多款AI智能硬件新品外,还正式发布了全国首款可量产、即买即用的AI语音芯片模组“问心”。此时不少人发现,这家擅长C端产品研发的人工智能公司未来的道路显然更加宽广。

7月21日,在极客公园2018科技商业峰会上,出门问问创始人兼CEO李志飞发表演讲,展示了出门问问从C端出发,今年向B端迈进的战略布局。

在李志飞看来,当语音交互从前沿技术转变为基石技术后,以智能语音起家的出门问问的下一个商业场景是打通上下游两个端。他认为出门问问应该扮演“赋能者”的角色,一方面对接上游芯片厂商,进行芯片模组的合作开发,另一方面深入下游,开拓更多适合智能语音交互的垂直领域。

在当天的直播演讲中,李志飞还介绍了出门问问三款B端新产品:问真1.0、问宝1.0、问家1.0。出门问问通过智能语音交互解决方案,更深层次渗透到AI金融反欺诈系统、AI保险解决方案、AI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从而在金融、保险等垂直领域找到了新的方向。

除了专注B端,出门问问也开始尝试在C端触达更多消费者。据透露,出门问问今年计划在全国开设20家线下智能体验店,试图以更直观、个性化的方式为用户带来智能体验。

同时,出门问问CEO李志飞也表示,公司对新一轮融资持开放态度,但今年暂无上市计划。

从专注C端到全面布局多端,出门问问为何在2018年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型?在积累了C端经验之后,出门问问现在又想带给大家哪些新故事?极客公园专访李志飞,为你带来这些问题的答案。

让线下门店成为AI新零售的试验场

Q:听说本月出门问问将在成都开新店,请问未来在成都的发展计划是怎样的?您觉得成都的市场情况怎么样?

A:我们这个月26号会在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开一家新的智能体验店。因为我们目前最AI的就是消费电子产品,而且对于智能手表、音箱、耳机这些新的智能产品,非常看重用户能够在线下看到、触摸到,不然很难理解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长什么样子、体验好不好。所以我们今年有一个很大的战略,在全国重点城市开20家线下智能体验店。很快你们就会在成都看到这个智能体验店。成都是一个营商环境非常好的地方。

线下体验店有几个目标,第一是品牌的展示和建设,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新品类、新品牌、新的用户场景,没有这个品牌很难体验到。

第二是要建立规则。就是要学会线下怎么做、怎么玩。只有我们自己开了店之后,才知道怎么陈列,包括怎么培训店员、怎么管理这些店员,这样才能了解得更清楚。这样如果我们用第三方渠道来卖,我们也会明白这个产品怎么才能真正的卖出去,才能做得更好。这是一个标准,包括陈列、培训、讲话、服饰。

第三,作为渠道,我们希望未来线下销售能占到总销售额的20%,现在我们的门店还在投入阶段。

第四,我们想探索AI新零售的实践。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科技创业公司在做新零售,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不会开店。所以我们自己开店,自己卖产品。这是AI新零售的一个试验田。

问:新零售具体包括哪些举措?

A:其实很多都是基于视觉的。比如我们装了摄像头,我们希望能有不同的产品,如果是男人过来,屏幕上显示的是智能手表,但是如果是妈妈带着孩子过来,屏幕上显示的是孩子的音箱。在线上,每个人的脸有几千张不一样的,这个很常见,线下是没有这种事情的。因为我们有无线智能耳机,我们的店员可以戴上这些耳机。你第二次进来的时候,系统会提示,如果你是我们的VIP,以后可以主动把你的照片放到我们的手机APP里,你下次进来的时候,我们的店员就知道你是谁了。我们在零售店里做了很多尝试,把AI技术融入进去。

Q:对于线下零售收入有什么要求吗?

A:我们肯定要优化,但不一定想赚很多钱,或者发展到一定规模。20家店是我们今年的规模,比起整个线下店还是少很多。我们有一两千家第三方店。所以整个线下零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我们自己的体系。但总体来说,我们希望线下销售占比更高,以前不到5%,现在想达到20%。

将C端经验转化为B端优势

Q:你今天说要把重点放在B端,具体会重点关注哪些领域呢?

A:主要有两个行业,一个是IoT设备场景,比如我们跟智能电视、机器人、智能家居等厂商合作,主要用到AI语音芯片模组;ToB场景服务主要是金融、保险等。

AI有ToC、ToB、ToG,ToG比如医疗、教育、政法等领域,我们还是更看好ToB,因为ToC和ToB在最终消费用户、用户体验方面有很多联系。

Q:出门问问的芯片是跟杭州国芯合作开发的,这跟现在其他厂商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A:我们做了两件事,芯片是其中之一,我们先做了一个模块,除了芯片,还有一个连接器,这首先是一个模块。

第二件事就是我们把我们最核心的算法集成到里面,集成到DSP代码里面,还有NPU做神经网络单元计算,我们做了整个电路板的集成,整个软件算法的集成。因为我们有一套完整的语音交互,我们在电视上有一个SDK,可以对接云端,这是我们做的。

如果说和市场上有什么区别的话,比如科大讯飞也有模块,但是不是基于这种AI芯片,他们的芯片模块特别大,而且非常贵。区别在于,首先我们有先发优势,我们有软硬件结合的能力。另外,之前厂家磨合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我们有外置模块,所以不需要磨合的过程,有些合作的厂家三周就可以完成。

Q:我们今年推出了一款语音芯片模块,刚才您提到我们已经在向一些电视厂商、一些电视机顶盒方向发展,请问这个语音模块你们还有其他的产品吗?

A:首先要考虑它的应用场景,比如机器人或者电视,这些都是有内容交互的场景。其次要看它的CPU,我们的AI芯片模块和它的主CPU是什么关系?如果它的主CPU是做一些基础的工作,然后还需要一些辅助CPU去做一些像降噪、唤醒之类的事情,那么符合场景的模块就可以用。

比如智能电视就是一个典型的场景,如果要把算法实现在智能电视的主CPU上,电视厂商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调试磨合,才能把降噪、算法、唤醒做好。另外语音唤醒如果实现在主CPU上,如果计算或者内存不足,有时候会导致视频播放卡顿,所以需要一个辅助处理器专门做这件事情。这就是语音芯片模块的使用场景,不需要改变硬件本身的形态,集成起来容易,调试周期短。

Q:今天我们讲智能语音进入保险行业,我理解其实还是语音客服,但是为什么要直接找这么一个相对垂直的行业呢?

A:某种程度上,保险和金融都是B to C,直接面对用户,用户体验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行业,无论是交互设备,还是对话、视觉等交互AI技术,都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式交流。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保险还是金融,只要是交互任务,我们都有优势,也很感兴趣。

下一代的人机交互不一定非要toC,比如未来所有的酒店都会有语音交互,如果酒店的机器人都是我们提供的语音交互,我觉得就很棒了。所以我觉得核心还是交互,不管是保险行业、金融行业,还是机场问询台、酒店问询台,这些都可以参与。

Q:金融、保险客服也涉及到方言,现在有解决方案吗?

A:我们不做这个,但未来我们会做车载粤语。我觉得科大讯飞在方言识别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但我觉得就算能识别方言,如果后续的理解和内容匹配工作做不好,还是不行的。

Q:那么在汽车领域,目前进展如何?

A:去年我们70%到80%的技术研发力量都花在了AI上。我们在汽车AI的研发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已经达到了大众的标准。目前相比于我们所有的竞争对手,我们对自己的汽车非常有信心,技术上一定是一流的。具体已经落地的,就是车内搭载的语音设备。比如今年刚上市的江淮大众SOL(思皓)品牌车,语音系统和车内互联系统就是我们以及我们和大众的合资公司提供的。我们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能够进入前装,这在大众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大众还是我们都非常专业。

问:你们与其他汽车厂商的合作是否存在什么障碍?

A:我们还没有看其他车厂,如果一个品牌跟大众直接竞争,肯定会有一些阻碍。另外还有一些比较传统的国产车品牌,对他们来说,哪个技术好,价格不贵,他们就用哪个。我们希望达到大众的标准,如果他们的标准都达到,其他的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问:今天提到的一些新业务,现在主要的客户是谁?

A:智能音箱是由远传电信等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远传电信是台湾三大运营商之一,我们在台湾市场还是有先发优势的。至于保险公司,目前还不能透露是哪家,但我们正在和他们密切合作。至于反欺诈,是由一些金融公司提供的。

智能语音产品的未来

Q:您刚刚做了一个调查,有一半的人还没有使用语音交互,这些人还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未来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吸引这些人养成这个习惯?

A:为了提供更好的体验,还是为了找到痛点。就像手机一样,早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智能手机,即使是在北欧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一部分人只用功能手机,他们每天都跑步,用户习惯也不尽相同。如果你带着智能手机去北欧一些国家,可能打动不了他们,但他们会用智能手表,这对运动来说非常有用。

Q:您认为智能语音设备的使用还有哪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A:我还是得唤醒它,说“嗨,小文”、“开灯”或者“关灯”,这还是让我不开心,因为每次唤醒音箱,心里都有那个负担。我希望只要说“开灯”,它就亮了。这是感知问题。我觉得这是语音交互的未来。

Q:今年智能手表最大的创新之一就是双层屏幕设计,解决了一直困扰大家的续航问题,那么您觉得智能手表还有哪些可以探索的地方呢?

A:智能手表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2016年我讲了三大趋势:独立、健康和运动、支付,我觉得这三点还不够完善,包括各种体验。

对于健康运动,各种传感器,比如GPS、心率等,还要进一步完善。对于支付、公共交通,因为各个地方不一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功耗等基础的东西,也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能不能做得更省电、更轻、更美观?同时功耗甚至续航能力能不能进一步改善?这也是需要做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未来智能手表有独立性之后,会跟智能耳机合作,耳机跟手表连接起来,这也是我们未来想探索的。

Q:智能音箱+屏幕的组合是今年的一个趋势,您觉得这会是智能音箱的终极形态吗?

A:如果加屏幕的话成本会高很多,可能也不太方便携带,容易摔坏,防水也难。未来肯定会有不带屏幕的智能音箱,不知道占比多少,就看(厂商)愿意花多少钱补贴。我们也在做研究,这类产品会贵很多,很难说未来是它占主导还是其他产品占主导。

问:你们打算制作一款带屏幕的智能音箱吗?

答:我们正在进行研发。

Q:我们今年也推出了不同系列的智能耳机,大家对这个产品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您觉得这个产品未来的趋势会是怎样的呢?

A:智能耳机和智能手表能做的事情很多,原因有两点。第一,它是个人设备,人们对它的美观度、功耗、重量等要求非常高。如果是智能音箱,没多少人会在意它高一点还是低一点。但耳机大一点佩戴起来会不舒服。

在交互方面,耳机未来的趋势跟智能手表差不多,体积会更小,功耗更低,里面有电池,功耗更低,不发热。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断连问题。未来这类设备可能也会独立出来,内置eSIM卡,我很看好eSIM,会给智能手机带来革命。包括未来心率等功能。语音交互也会更好,或者直接唤醒。

Q:今年你们推出了这么多产品,为什么要推出这么多产品?会不会显得不够专注?

A:我们首先寻找语音交互的各种商业场景,包括在家里、路上、车上。如果我只做智能手表,其实这个是不成立的,如果只做智能手表,就不应该做AI。包括今天的芯片模块,我们的出发点都是推动语音交互走向市场。

影响肯定会有的。如果六七百人只做一件事,这个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但是这是一个综合的平衡,从大公司来说,综合的发展。总体来说我们的重点还是在语音交互本身,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包括目前在To B业务的尝试,也是在释放语音交互的价值。所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所有的公司都是这样的,你必须释放你的价值。■

本文由 原创

转载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