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疫情形势如何演变、将给全球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大势能否放停、海运拥堵现象能否缓解、消费趋势是否持续增长放缓……这些不确定因素纵然令人担忧,但仍有可预见的开阔前景值得期待。

相比较传统零售业、外贸业,跨境电商行业可省去中间多级代理环节的经销费用,增加利润空间,且通过电商渠道可实现以销定产,避免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的风险,线上销售也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商品、品牌,有利于企业在海外市场打造品牌,享受品牌溢价。如此一来,转向跨境电商行业已成传统卖家破解价格混战困局的正解。

近些年跨境电商呈井喷式增长的发展趋势也让传统卖家看到了这一新兴市场的潜力,不少传统零售业、传统外贸出口行业、大批创业者,以及国内品牌巨头都涌入了这一新赛场。海尔、海信、华为、小米等新兴科技品牌纷纷扩张海外电商市场,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安克也开拓了代运营业务,帮助更多品牌做好海外电商业务。

近年来,跨境电商新入局者们如潮涌现。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共有2.9万余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2020年相关企业新注册6145家,同比增长58%。2021年上半年共新增5367家,同比增长113%。

但一时之间,跨境电商行业竞争者激增也将触发新一轮的内卷。跨境卖家总量激增,但第三方海外仓、海运、空运等资源有限,跨境电商专业型人才也属稀缺资源。新入场的卖家们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抢夺各类资源,更有甚者还不惜采取原先的低价策略,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那么,2022年跨境出海都有哪些关键词,是每个商家必须知道的。

一、用户触达。

在电商领域,流量即财富密码,没有平台会喜欢动了自己“流量蛋糕”的卖家。卖家从各大公共电商平台、主流媒体获取、触达用户并与其深度链接时,需注意与平台、媒体寻求合作共赢。既通过平台渠道达到用户触达目的,又通过提高用户活跃度、增加平台流量,达到利益平衡状态。

二、战略定位。

是选择开采用精品模式的精品小店,还是开采用铺货模式的杂货铺、普货超市?这是两种不同的定位,一种是以“物美价廉”的性价比取胜,一种是以扩大撒网面积提高捕鱼成功率的策略取胜。两种模式无优劣之分,每个模式都有其应用成功的卖家,最重要的还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战略定位。

三、轻品牌战略。

随着跨境卖家在品牌建设上的不断努力,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根据2021中国品牌海外传播报告,在2021年仍然有16%的美国民众表示“十分经常”看到关于中国品牌相关信息,法国有高达55%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或“十分经常”看到中国品牌信息,德国的比例则为43%。

四、公私流量。

行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公域流量靠抢,私域流量靠养。”卖家们如何把游离的互联网用户流量和来自电商平台的流量吸收到自己的阵营当中,如何深度挖掘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流量能力,组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类网站的流量渠道,搭建自己的公私流量矩阵?这些都是卖家们在面对公私流量时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五、生态再造。

向外拓展,即卖家可通过建设独立站,推动DTC品牌出海,开辟多平台联动发展的营销渠道的方式向外拓展产品的运营空间。向内沉淀,即卖家、行业服务商等需脚踏实地,及时做好内部管理调整,以适应新变化。

六、工具觉醒。

这或许是跨境电商的一次集体觉醒,随着跨境电商多渠道化的发展趋势,Saas工具只提供软件功能而不提供服务将会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根据用户及市场需求研发具有个性化服务功能的Saas服务工具将会帮助卖家更好地吸引用户、留住用户。

七、效益增长。

提高效益无非就是两方面——节流、开源。一方面,要在内部管理、应用等各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审视运营思路,比如去分析用户购物心理、调查产品市场价格、增加优惠策略等,从而提高复购率和用户粘性,还需要推动产品走向品牌化,享受品牌溢价,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效益。也要注重用户数据开发应用,人才培育、技术系统智能研发、资金来源多样化及财税合规等方面创造的新收益和利润。

八、内容营销。

当前已经不再是以往单纯卖产品的时代,而是卖有形产品+无形服务的时代,内容营销便是顺应这一市场需求而产生的运营方式。而更注重用户体验的用户之声计划则是内容营销领域的新尝试,如何在用户数据的采集、清洗、标记、归档应用的流程中挖掘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是卖家们在做内容营销时需要着重考虑的。

九、本土物流。

国与国之间的物流效力在短时间内仍难以改变,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对海运效力的影响难以消除,从长期来看,整个国际物流运输行业的效能提升及价格回温需要国家层面的力量介入。对于大部分卖家而言,发展本土物流是减弱海运拥堵影响的可行措施。全球最大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近年来收购了总部位于美国、荷兰等地的物流公司,从中亦可看出发展本土物流已成趋势。

十、合规风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