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州大学城小学(以下简称“华师附小”)四年级的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正在用AI开发一款翻译软件,为英文动画片进行翻译。该校老师黄嘉华向同学们展示了AI翻译工具的工作原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自己动手编程创造出一个翻译小程序。

6月5日,广州市电化教育馆主办的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在华师附小举行,约150名广州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教师就人工智能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展开研讨。

跨学科开展人工智能课程 促进学生五育发展

2023年,“推动全市一至八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入选成为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此前,2022年9月起,广州编制的全国首套经省级教材审定部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已在全市中小学校落地使用。

华师附小教师黄嘉华介绍,目前该校三到六年级都开设了人工智能课,每两周一节。教师利用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平台上有供学生实操体验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也有课例、练习等资源,既让学生得以在课室内就体验到AI技术,也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

据介绍,2024年,华师附小入选为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该校通过项目式教学、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解决综合性问题,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课程在广州的深入推进,不少学校老师结合新课标要求,推进人工智能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实践,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跨学科上人工智能课!广州市中小学AI教育促学生全面发展教研活动上,番禺区市桥东兴小学老师冯春红为老师们阐述了人工智能教材中《人工智能与军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她通过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任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可能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军事,我们希望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培育国防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未来掌握更多技术的时候,也具有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家国情怀。”冯春红介绍,现在市桥东兴小学已经拥有了相对丰富的人工智能教学软硬件的配置,比如该校以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为软件平台,以番禺区提供的基础套件为硬件基础,为学生创设人工智能学习的环境。“很多学生都说,在以往的科目中很少接触这样的知识,现在人工智能课程已经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天河区华阳小学老师黎娜为老师们分享了项目式课程《读懂你的情绪》第二课时的设计思路。她利用人工智能平台的图像识别功能,让学生了解AI识别人的情绪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应用AI打造“校园情绪AI伙伴”。老师带领同学们计划在该校的暖阳心语小屋增设一款情绪安抚AI伙伴,希望能更好地帮助同学调节情绪。在这一目标下,学生既能不断深入理解和掌握AI相关知识,也能了解到大量心理健康知识。

“生活中的问题,本就是不分学科的。所以学生学习的时候,也要学会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人工智能课程要与时俱进,将人工智能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能够更好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黎娜说道。

据介绍,目前天河区除了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多所学校还结合校内课后托管课程,开设AI编程、AI机器人等AI兴趣班,涵盖一至六年级学生。

此外,在广州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课程中,许多老师指导学生利用AI技术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探索,如利用AI翻译课文,理解“鸡兔同笼”奥数题,开展诗歌、艺术作品设计等等。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王冬青指出,新课标要求每门课程含10%的跨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信息科技课程课时安排,每学期约有2课时的跨学科教学时长,人工智能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将成为今后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大模型应用进入课堂 人工智能教与学持续升级

“我们学校早在2018年至2019年的时候,就开始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初步探索,但当时,由于缺乏软硬件支撑,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准备平台、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等内容。从2021年开始,我们有了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的支撑,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体验AI,进行AI作品的创新制作。老师也可以在平台上获取教学资源,学习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线上参与听课评课,迅速成长。”华阳小学老师黎娜介绍道。

据悉,利用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老师可以自己制作校本课程,也可以基于平台提供的工具,展开个性化的课程设计。针对难以理解的算法和原理,平台会提供一些游戏化的学习工具,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悟。学生还可以在平台提供的虚拟仿真模块,进行编程、建模等实践操作,人机交互变得更便捷。

广州市番禺区教师进修学校(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人工智能课程教研员伍健强介绍,目前番禺区构建了“学习内容模块化、学习过程活动化、学习活动情景化”的人工智能“融∙乐”课堂教学范式,组织骨干教师根据教材研究和自组人工智能教学套件,开发系列微课资源,结合广州市人工智能地方教材、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开展“软硬结合”的教学活动。

广州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罗胜涛表示,“目前人工智能课已经进入广州市中小学的课程表。针对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和支撑服务项目,市电化教育馆希望在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数字化基座上,生成广州特色的精品课程和资源,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数字化基座探索‘人工智能+’在中学教育中的实践。”

据介绍,在人工智能课程全面推广普及工作中,面对人工智能师资短缺的挑战,市电教馆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委托腾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建设“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同时借助高校团队教研指导,帮助老师们便捷地获取优质课程资源和专业的培训,配套教学应用及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让老师得以轻松开发不同主题的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AI大模型等新技术走向应用,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也部署了混元大模型能力。即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AI大模型对话、文生图等能力,进行学习和创造。学生可以借助编程助手,获得答题思路、知识点讲解、代码纠错以及发散思维等多方面的帮助。

目前,广州市已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培训体系,通过区域协同教研活动,借助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优秀教案征集、学生竞赛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素养。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